【不敢雌伏解释及出处介绍】“不敢雌伏”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不愿屈居人下、不甘心被压制,具有强烈的自尊和反抗精神。这一词语源自古代典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敢雌伏 |
拼音 | bù gǎn cí fú |
释义 | 指人不愿意屈居于他人之下,不愿低头服从,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
近义词 | 不甘示弱、不甘人后、奋发图强 |
反义词 | 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俯仰由人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压迫或挑战时所表现出的顽强斗志和自尊心。 |
二、出处介绍
“不敢雌伏”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的一段记载:
> “今观其文,辞义典雅,志气刚劲,有古人之风,虽不能为世用,然其志不可夺也。若使处高位,必能扶危济困,不以私利为重。是故君子贵其志,而不责其位。夫士之立身,岂可徒以禄位为荣?苟怀忠义,虽处卑贱,亦足为世所重。况其才略足以经世,而志气又不肯雌伏者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观察他的文章,言辞典雅,志向坚定,有古人的风范。虽然不能被当世所用,但他的志向无法被剥夺。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一定能够扶助危难、救济百姓,不会只顾个人利益。所以君子看重的是他的志向,而不是他的地位。士人立身处世,怎能仅仅以官职和俸禄为荣?如果怀有忠诚和正义,即使身处低微,也足以被世人尊重。更何况他才华出众,志气高昂,不愿屈居人下呢?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不敢雌伏”最初是用来赞美那些有志向、不屈服于权势的人,强调了士人应具备的独立人格与尊严。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不敢雌伏”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骨气、有担当,不轻易妥协,尤其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或强大压力时,依然坚持自我,不低头认输。
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不愿为了升职而阿谀奉承,他们坚守原则,宁愿保持清白,也不愿“雌伏”,这种态度正是“不敢雌伏”的体现。
四、总结
“不敢雌伏”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不屈服、不低头、坚持自我价值的态度。它源自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尊严与勇气。
总结要点 | 内容 |
含义 | 不愿屈居人下,有自尊、有志气。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精神内涵 | 坚持自我,不屈服于压力与权威。 |
现代应用 | 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尊严与信念。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中的具体运用,可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文献与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