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鹤焚琴成语解释词语煮鹤焚琴什么意思】“煮鹤焚琴”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美好事物的破坏或不珍惜,甚至以极其粗暴、浪费的方式对待原本珍贵的东西。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懂得欣赏、反而糟蹋美好事物的行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煮鹤焚琴 |
拼音 | zhǔ hè fén qín |
出处 | 《晋书·王敦传》:“人皆有之,我独无。”《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右军(羲之)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暑,君能为我作此乎?’谢曰:‘吾不能作,但能焚琴煮鹤耳。’” |
释义 |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不珍惜,甚至毁坏;也比喻行为粗鲁、不合时宜。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近义词 | 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糟蹋美好 |
反义词 | 珍爱、保护、珍惜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煮鹤焚琴”最早出自东晋时期,谢安在一次与王羲之的对话中提到自己无法像王羲之那样欣赏自然之美,只能“焚琴煮鹤”。后来这一说法被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破坏行为。
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懂得欣赏艺术、美感或情感的人,他们不仅没有加以保护,反而进行破坏。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艺术领域 | 有人将一幅名画随意丢弃,被评论为“煮鹤焚琴”。 |
情感关系 | 对一段感情不珍惜,反而伤害对方,被说成“煮鹤焚琴”。 |
文化保护 | 将古建筑拆除改建为商业区,被视为“煮鹤焚琴”的行为。 |
四、总结
“煮鹤焚琴”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成语,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和浪费。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珍惜、保护有价值的事物,避免因无知或不当行为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通过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